從一張舊地圖上的地名說起
撰文:阿傑仔 (2005-04-24)回到文章列表


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ies,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.
這張遼東半島一帶的地圖出現於 1912 年 Hachette & Company 的 Madrolle's Guide Book 一書。這張圖除了可以顯示當年當地的地理資訊外,也存在著其他有趣的訊息。

這張地圖裡出現的地名來自各種語言,包括漢、滿、英、日、俄等。漢語北方官話的地名最多,像 Fêng-t'ien(奉天,今瀋陽)、Chao-yang(朝陽)、K'ai-p'ing(開平)等等。奉天的另一名稱 Mukden 則是來自滿語。Dairen、Ryo-jun 是大連、旅順的日語發音,大連的另一名稱 Dalny 則是俄語。Port Arthur 指旅順港,改名的可能是俄國人,不過在這裡又被譯成了英文。這些地名顯示這個地區曾經有多種族群、國家牽涉其間。

另外我會特別注意的,是當時使用的中文拼音。從圖上明顯可知該地圖使用了「威妥瑪」式的拼音。威妥瑪拼音一直到前幾年都是在台灣佔有極大優勢的拼音法,不過一般人對於這個拼音有相當的誤解。

第一,有人以為威妥瑪拼音不區分送氣音與不送氣音,所以會把ㄅ與ㄆ(國際音標 p 與 ph)、ㄉ與ㄊ(t 與 th)、ㄗ與ㄘ(ts 與 tsh)等組發音相混,事實上威妥瑪會在所有送氣音之後加上 ' 符號,所以ㄆ拼為 p'、ㄊ 拼為 t'。第二、ㄜ常被拼成 e,例如「承」拼為 cheng、「德」拼為 te,其實威妥瑪拼音除了在舌根音後方之外,ㄜ是拼為有附加符號的 ê。 第三、 ㄩ的音常常被拼成u,例如「元」拼成 yuan,其實威妥瑪拼音是一律拼成附有兩點的 ü。第四、有人以為威妥瑪拼音「基」(ㄐㄧ)與「知」(ㄓ)都拼成 chi 而混淆、「欺」(ㄑㄧ)與「蚩」(ㄔ)都拼成 ch'i 而混淆,其實ㄓ是拼成 chih、 ㄔ是拼成ch'ih,也就是說,ㄓ、ㄔ、ㄕ的韻母(空韻)其實是拼成 ih,和ㄧ拼成 i 有所區別,h 不可省略。

這張地圖在使用威妥瑪拼音時,沒有混淆送氣音與不送氣音,開平拼為 K'ai-p'ing,而非省略送氣符號的 Kai-ping 。另外承德拼為 Ch'êng-tê,而非 Ch'eng-te 或 Ch'eng-teh(似乎有些人會以 eh 代替 ê)。而平泉的「泉」則拼為 ch'üan而非 chuan。顯然這張地圖上該有的附加符號也都有。整體來說,它在威妥瑪拼音的使用上還算嚴謹。

現在的人們基於誤解、偷懶、打字不便等原因常把威妥瑪拼音弄錯,尤其送氣與不送氣音的混淆最為常見。下次我們有機會使用威妥瑪拼音時,不妨多以謹慎的態度來拼寫。看到近百年前的地圖可以正確地印出這些符號,令人感到現代的人往往是不夠謹慎的,而那些無法或極不方便打出這些特殊符號的電腦作業系統,也算是一種荒謬的現代產品吧。

 




歡迎發表意見:

您的大名: 
電子郵件:  (不會公開,可不填。)
意見: 


驗證碼: 


全部共 10 個留言。全部共 1 頁。 目前顯示第 1 頁。

khara 2007-06-11 20:20:34

多謝了
路人點 2007-06-10 23:41:50

法文的 é 與 è 差別,簡單地說在開口的大小,前者較閉合,後者較開。
阿傑 2005-05-05 12:58:22

當然不是我做的。
世界語我沒學過。
17號 2005-05-02 18:04:11

「飛馬小間」的資料很有趣,跟你之前的賤人工作室有點像,是你做的嗎?
我對那個世界語很有興趣,你有學過嗎?
khara 2005-05-02 17:10:15

了解. 又學到了.
阿傑 2005-05-02 12:25:03

這種分尖團的拼音,應該是所謂的郵政式。
可以參考這裡
這種拼音為何分尖團我也不清楚,
而且不止分尖團,
歷史上來自舌根音的還都寫成舌根音 (k, h 等) 而非顎化音,
不知是否因為這樣有利郵件的傳遞。
khara 2005-04-30 19:00:25

嗯。多謝阿傑的熱心解答。
很多實際問題,還是要加強自己的訓練(審音能力及語料經驗),才能了解的吧。
小舌音的 r ,有時發起來似乎顫得沒那麼強,
對於不熟悉的我比較有搞混的可能。
(還有像舌尖顫音發得輕的時候,對我而言也容易和流音搞混。)
其實對於沒有語音訓練,對這方面也沒那麼敏感的人來說,
或許會搞混某些音也是極自然的吧(即使某些人單字已背了不少了)。
說到搞混,就不免想起「阿里阿多」(ありがとう)了。
其實那第二個「阿」,還真不容易表達(普通話裡沒有濁音g-啊)。
另外還有當年玩快打的「昇龍拳」(しょうりゅうけん),似乎很多人都說成「holiuken」的樣子。
也是訛音的一個有趣的例子吧。

這張地圖上,「錦州」就已經是「CHIN-CHOU」了。
換言之也就是合乎我們所習慣的標準的威妥瑪式拼法(和標準普通話對應較佳)。
但是今天我們仍然熟知的諸如「Nanking」「Peking」「Tientsin」等等,
所代表的音值又是何處的呢?
是表示當時京津一帶仍有未顎化的發法嗎?
後來大陸所做的河北的考察,似乎尖團對立也只在於「ts」<->「ch」了啊?
(照反切是ts(精)<-> k(見)。)
(不過這問題很複雜就是了。看資料上似乎石家莊是這麼對立的。)
說到這,當初我一位德文老師,漢堡人,
聽我說「清華」(大學)的拼法是「Tsinghua」時,
還認為我一定是記錯了。(標準德文zi和tschi區別很清楚吧。)
當時沒碰這問題,也說不出所以然,只當作是舊譯審音不準確。
現在才發現「清」真的該是Ts’ing而不該是Ch’ing呢!
(當然,到了普通話裡,也只能是Ch’ing了。)
阿傑 2005-04-30 09:52:34

khara:
不好意思,我沒學過法文,所以可能無法給什麼幫助。
至於IPA的話,我想第一是要從基礎的語音學慢慢學起,
然後多學或多研究幾種語言,
聽聽 native speaker 發音,
就有比較多機會認識更多語音,
的確「在理論上了解語音」和「實際聽音或發音」還是有不同體會的。
我們用的語音學設備是會提供IPA各語音的示範發音,
另外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有出 IPA 發音的 CD,
可以跟他們購買。
網址是 http://www.phon.ucl.ac.uk/home/wells/cassette.htm

喉塞音是把聲音整個中止,直接在聲門的地方關閉起來而讓聲帶不振動,
就好像說話說到一半突然不說了一樣,
但 k 是在舌根的部位阻斷發音,
其實是差蠻多的啦....。
至於濁的送氣音,其實也那麼難想像啦,
反正就聲帶振動同時送氣。
濁的音理論上是要在爆破前聲帶即開始振動,
爆破後再送個氣就成了。
gr是g加小舌音嗎?
其實小舌音跟h或一般塞音的送氣還是有相當差異的,
這可能就要反覆地聽才行了。

khara 2005-04-27 23:55:14

趁機偷問一下,
法文裡的é 和è(accent acute et accent grave)有何差別啊?
(以前太混...)

另,阿傑你修過語音學嗎?
IPA裡面一些符號的發音,該怎麼去抓呢?
(比方說舌位高低、開口度等等)
像是ə和ɤ(後者比較像我們的ㄜ?),或者像ɷ,是不是有點像是ʊ啊?

再,喉塞音和不爆破的 k 該怎麼區別?
還有,濁送氣爆破音(b’、d’、g’),該怎麼發啊?
(有點難以想像...另外,我自己碰上法文 gr 時都會有點把他和 k’ 弄混掉,
 不知該如何避免...)
ban 2005-04-25 14:47:18

原來威妥瑪式的拼音,有這樣子的規則在,
今天算是又見識到了。呵...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