維基正音班
撰文:阿傑仔 (2005-11-20)回到文章列表

最近發現英文的維基百科上有全套 IPA 符號的示範發音。

IPA (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)是語言學家慣用的語音符號,除了整個 IPA 符號表可以在維基上找到,每個符號都可以點選然後播放出示範發音。由於每個語音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,包括發音部位、發音方法、清濁、氣流等細節,所以研究語音的人可以很快查到有用的資料,並運用示範發音做進一步的分析或學習,對不懂語音學的人,也可以試著了解各種不同的語音聽起來是什麼樣子,尤其網站上還指出各個語音會出現在哪些語言裡,所以對於正在學習外語的人也可能有些用處。至於示範發音的正確性我認為是很高的。

對於我這個讀語言學的人來說,最大的驚訝在於這類知識取得的普及性和方便性。當然,即使網路這麼方便,一般人可能也不太會去接觸這類資訊,不過比起語言學的書籍難以在市面上買到、語音學專業機器是如此昂貴、想買語音示範CD必須向國外專門機構訂購等情形來說,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。如果以前在準備考試時有維基百科,我的分數大概會好看一些吧。

不過維基網站上的聲音檔多半是採用 Ogg 格式,對 Mac 來說算是較不方便。我的 Mac 上只有 Audion 這個免費軟體可以播放它,而且速度還會變得太快,必須打開 Console 加上減速的效果才能正常聆聽。另外,觀看 IPA 介紹網頁之時,可能也是測試自己電腦顯示特殊符號能力的時候。

 




歡迎發表意見:

您的大名: 
電子郵件:  (不會公開,可不填。)
意見: 


驗證碼: 


全部共 10 個留言。全部共 1 頁。 目前顯示第 1 頁。

阿傑 2007-06-11 04:31:31

謝謝你的資訊,不知可否指點一下是哪個網站呢?
路人點 2007-06-10 23:38:28

某個網站有 IPA 的 Flash 版本,直接在 Flash 上就可以聽發音。
khara 2005-11-28 16:11:57

我所見到的是尼布楚條約裡的一些名號,如
索額圖:Som Go Tu (滿文轉寫是 songgotu)
佟國綱:Tum Que Cam
郞談 :Lam Tan (滿文轉寫是 langtan)
另外好像(因為我只是間接看到部分)裡面康熙也寫作Cam Hi?
(這個很有趣,白晉的康熙帝傳Histoire de L’empereur de la Chine裡面是寫作Cang-hi,不過白晉的「北京」也作Péking,不像一般作Pekin(傳教士墓碑似多如是書寫)。似乎白晉書裡很系統地用了 –ng。)
其他再看看,記得還有。
阿傑 2005-11-27 21:17:08

這樣討論下來可能有的本站讀者快暈了,不好意思。

漢語各拼音的雜亂也算是個例子。不過就語言學家的記音來說,常常不能用一般的拼音文字,而可能是用另一套符號。問題是即使研究語言的人也常各用各的符號,不一定都用 IPA,這說實在的也蠻困擾的,看的人常常要在各符號間轉來轉去,完全沒有把 IPA 的好處發揮出來。

耳儒耳目資把 –ŋ 寫成 -m 倒是很鮮,這沒有理由混淆才是啊。@_@
後來還有哪裡有這樣的情形呢?
khara 2005-11-27 18:35:53

那個藏語的「Tashi」,想來源自梵語轉寫。省略了t底下的一點。其實也有其理由就是。
倒是臨時想到,金尼閣的《西儒耳目資》,乃至後來一些對漢字的拉丁拼寫,往往是用 –m 來表達漢語裡 –ŋ的音(東冬江陽庚青等韻),不知是否有其理由呢?雖然說反正是和在開頭的 m- 不致混淆啦。
khara 2005-11-27 05:40:11

嗯。
「只要內部各音位的符號間不要混淆,就達到描述音位系統的目的。」我應該要想到這層的(這該是已知常識了)。最明顯的當然是幾套拼漢語的系統了。特別是漢語拼音裡面用b、d、g表達清不送氣塞音,違反了西方人的習慣(不過事實上我覺得十九世紀末von Möllendorff的滿文拼音也就這麼玩了,此前康熙朝的傳教士已明言「韃靼語(滿語)中沒有b、d之音」。)。
不過我想說的是,第一,有時作者已明言採國際音標(較舊的),連那個倒梯形的元音圖(簡圖)都附上了。這樣的做法是否有點想引領讀者方便按圖索驥照著書去想像發音呢?當然也已明說了採「一音位(phoneme)一符號的寬式記音」。不過後面附有發音說明。這種情況下當作者說了「[ã]是與[a]音同音位的鼻化元音。略似法語angle中的an音」,多少還是會誘發讀者去想像那發音吧?(當然作者也說了,「略似」而已。其實好像說著「ö as in German Körper」之類的話的這樣的書也不少。)第二,如果是某門「顯學」,已有相當程度的人數投入該行,那麼單純約定俗成的表達法其實是理所當然的。甚至不一定是學界而只是一般人的習慣用法。常見的例子如西藏人拼「bkra shis」(機械轉寫)用「tashi」(習慣寫法)來表達(這個似乎偶見被誤譯為「塔西」,其實普通話裡有現成的「札西」可以用。),這只要真正懂該語言的人不致弄混就好。但大部分的情況除非有特殊考量(諸如該語本身系統等,流行的藏語轉寫似以此為考量?),大抵仍會考慮一般習慣吧?諸如日本語轉寫中流音選擇 r 而非 l,其實有其原因。
當然啦,說了半天,總之這種「口耳之學」,只是拿著書來空想是不應該的。話說回來有時實在難以獲得(或者說,對於自己來說不便獲得)真正的語料素材,多少也只能拿著書本憑空想像一番吧?自己要有警覺知道這種想像可能很有問題是真,但多少還是希望能更相似一點。不過確實是該知道自己所能做到的限度就是了。
阿傑 2005-11-26 20:08:07

我對法語不熟,不太能體會他提到的不同之處。不過如果就閩南語的 suprasegmental 這點來說,這應該指的應該不是語音特質,而是音韻結構如何認定的問題。也就是說,語音上不一定有什麼差異,只是我們從整個音韻系統來詮釋的方式不同。

其實這兩種鼻化元音就算在音值上有差異也是很小的,仍然都屬於用到鼻腔的元音,所以用同一個鼻音符號來表示並沒什麼問題,只是可以加註來說明細微的差異,像清塞音的送氣與否,在IPA中就可以在右上角加小的h來表示送氣。我覺得比較容易讓人搞不清楚的是,有時候不同語言間雖然用了同一符號,其實在音值上是有差異的。例如在某個語言用a表示的是前低元音,在另一個語言同樣用a卻可能表示後低元音。

因為有時語言學家用一套符號描述某一語言的語音時,如果是以音韻學的(phonological)角度出發,只要內部各音位的符號間不要混淆,就達到描述音位系統的目的。如果沒有嚴格採用 IPA,而是用另一套(也許是相關學界約定俗成的)符號,就會有跟其他語言慣用符號混淆的情形。所以描述台灣南島語的a也許被認定為中低元音,但研究英語的人用a卻可能表示後低元音。

這種情形或多或少是會造成困擾,不過我們看的時候,也可以注意一下,音韻上的或音位式的標示法,是為了呈現一個語言有哪些不可彼此混淆的音類,而不在於描述實際音值,因此也就不需要拿來直接比較實際語音特質了。(如果要描述實際音值,其實是另有語音學上的一套標準來記音。)
khara 2005-11-24 22:36:40

經過阿傑你提出的問題,倒才想起,同屬 back vowel 的 /ʌ/ 和 /ɑ/,似乎在自己的學習經驗裡,want 總聽起來有點像「望忒」(呃,沒這麼誇張,只是說那 an 聽來有點像帶 -ŋ),而one卻總仍是「萬」。想來確實有點怪。直覺地想,want後面還接了個帶alveolar的音,似乎更該被唸得像「萬」才是。
又,看百科所言,鼻化元音其實有兩種不同的情況。在閩語和在法、葡等語的發音情形是不同的。那麼同一個加了tilde的a(比方說),在表達上是否有點含混呢?(比方某人類學家對某族語的記音裡用了ã,就未必是法語的那種而可能是閩南語那樣(感覺上有點差距)?又法語的鼻化元音個人總覺得聽來有點容易和ŋ弄混…)
阿傑 2005-11-21 15:32:30

可惜裝了那個 QuickTime component,還是沒辦法在 Safari 裡直接聽,或讓 Safari 直接開啟 QuickTime Player。Internet Explorer 裡倒是可以設定 File Helpers。
當然,這樣已經方便多了。謝謝。
saloonvm 2005-11-21 09:59:38

我記得在Mac底下有
http://www.vorbis.com/setup_osx/
而且quicktime底下只要安裝ogg的component
就可以轉成ogg及聽ogg在quicktime上。
http://www.versiontracker.com/dyn/moreinfo/macosx/13012

參考一下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