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成語(下)
撰文:阿傑仔 (2007-05-08)回到文章列表

前面我們以語言學上 idiom 概念來檢驗中文的成語,不過事實上語言學的 idiom 與中文裡所說的成語恐怕還是有些差異,畢竟一個是學術名詞,一個則是約定俗成的名詞。中文的「成語」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是,它們幾乎都是由四個字組成的,成語典收錄的童話故事和電影名稱有一些卻不是四個字,那麼非四字的組合可以算成語嗎?

就語言學的角度來看,不同音節數(在中文即為字數)的 idiom 並沒有各自在語言法則上有不同的表現,也就是三個字、四個字、或五個字的分別並未形成不同的有意義的類別,所以音節數自然不會成為判斷 idiom 成立與否的準備了。如果用這個角度來看,許多非四字的用語是可以被納入成語之中的。

可是如前所述,中文裡所說的成語並不是一個具有精確學術定義的概念,所以情況也可能不太一樣。我們可以看看教育部的成語典如何處理這個問題。只要在成語典裡搜尋一下,就可以在搜尋結果中發現許多超過四個字的「成語」,例如「山不轉路轉」、「畫虎不成反類犬」等等,甚至也有三字的成語,例如「東道主」。只是一方面這些非四字的成語還是少數,另一方面,這些非四字成語似乎大多被放在附錄而非一般成語,所以四字成語的傾向應該還是存在於成語典的。

雖然如前所述,成語的字數在語言學上沒有意義,但是「成語就該是四個字」的想法也不一定就不值一探。漢語既然有豐富的單音節語位,也就有條件把成語組成四個字的單位,在四字成語佔大多數的情況下,就形成了一種不可忽略的模式。而且超過四個字的用語有可能因為表達比較豐富或較為白話,而讓人更注意到其字面本身的意義,其用法也就不是那麼「成語」了。

另外,想在這裡提一下的是成語典的另一個問題:整個系統的設計。成語典主編者說他們並未將那些有爭議的部份當成成語,而且也很快地把它們移到了「參考語料」之中。如果我們相信主編者的說法,也就是相信他們原本就認定「三隻小豬」是附錄性質而非真正的成語的話,那麼成語典所出的問題顯然就是在前端的設計上。在建構資料庫與網頁介面時,操刀的人可能便宜行事,使得成語與參考語料的呈現方式沒有分別,等到鬧出事情後主事者才想者亡羊補牢,卻已經不可收拾了。看看成語典混亂而不易使用的介面,就不難想像它設計上的問題會如何減損它內容的價值。

 

我想「三隻小豬」的收錄除了爭議那一面之外,應該還是有其正面意義的,它代表成語典忠實地反映與記錄了這個時代的語言,只是提供的方式應該是要再精緻一些了。

寫在最後:成語典把「楚門的世界」原名寫成 The Trueman Show,第二個詞對照該電影的官方原文 Truman 多了一個 e,恐怕還是完全按照原文來寫會比較好。

 




歡迎發表意見:

您的大名: 
電子郵件:  (不會公開,可不填。)
意見: 


驗證碼: 


全部共 8 個留言。全部共 1 頁。 目前顯示第 1 頁。

阿傑 2008-07-23 09:35:51

我想這要看每個成語本身以及它的實際使用情況有些(或有時候)是有句子的地位,有些則是句子中的詞。是詞的話就應該有它的詞類。像「魑魅魍魎」都是由名詞組成,也不容易用作其他詞類。若是我提過的「見義勇為」,它本身比較像是動詞組 (verb phrase),實際用起來卻可能像形容詞(如果承認漢語中有形容詞這一詞類的話)。以上是一點淺見。
fuhsia 2008-07-22 16:09:11

您好
我想請問
您認為 成語 是 詞 還是 句子
是否有學術上的根據
阿傑 2007-05-19 11:54:16

我之前的留言裡 morpheme 都拼錯了,真糟糕。趕快偷改一下。 -_-
khara 2007-05-17 23:04:18

前幾天來看真是嚇到了。
仍然感謝阿傑的解說。

阿傑 2007-05-16 17:34:51

可惡的虛擬主機廠商,讓我網站當了好幾天。我可以求償嗎? -_-
阿傑 2007-05-16 17:33:19

我記得有文章說到,其實中文裡兩音節的 morpheme 可能比想像的多很多,字典裡蟲字邊的字有一大半是某個雙音節 morpheme 的一部份,只是我沒實際看過。當然,很多日常生活用得到的名稱(蟋蟀、葡萄等等 )就已經是這樣。一字一個意思只能算是一般人的感覺,但在研究上我覺得不能完全這麼看待。就算都是一音節一個意思,也該給它一個名稱吧,畢竟音節是音的概念,字則是跟語言不一定等同的文字單位。至於 word 的概念在漢語能不能成立,就的確是爭議很大了。 英語的 compound 其實可以用重音來判斷,compound 的重音在前。拼字上有無空格,倒不一定反映出 compound 的成立與否。不過我想這類概念常常的確是不能完全用一刀切開的,比較好的概念就是最能周全地解釋語言現象的概念囉。
khara 2007-05-09 22:32:28

補充一下,當然英語裡面「compound words」也有許多種結構。像是newspaper、flowerpot甚至back up這些都各自有其結構,連寫或者分寫或者加一槓連著也各有巧妙(或者說是,習慣?)。想說的只是,這種東西算不算是在「詞」到「詞組」之間製造了模糊性?(換句話說,裡面的次單位該算是「語素」或者「詞」也很微妙?)
又當然idiom似乎是個比起詞組還要更複雜點的結構了。
khara 2007-05-09 16:46:19

音節數(在漢語往往恰好就是語素morpheme的個數?)在漢語有某些特殊性,我以為這裡面確實仍有可探討的空間。日本方面就乾脆稱呼作「四字熟語」了。(另外也是根據教育部成語典而做的統計,四個字的佔了82.7%。)
倒是日本方面在吸收外來語(今天主要是英語)造出「和製外來語」的時候,有不少也是湊成四個音節(反倒是四個漢字在日語裡可能音節會多些)。這也很有趣。 只是連帶的一個問題是,從「語素」到「詞」到「詞組」間的界線,是不是確實有其模糊性或者是有明確的判斷法?像是英語裡面有很多是一個動詞配上一個介係詞的一種......「片語」,乍看之下像是兩個words構成的詞組(剛好俗稱也是phrase),可是實際上這不該算早就成了一個意義單位了?一來那個介係詞在語意乘載上也很「虛」,二來,同一個動詞配上不同的介係詞在語意上往往也有所變化,似乎不是單純像是因為「加上」那個介係詞本身的意思(當然和介係詞本身也有關就是)。這是不是有點像德文的「分離動詞」?(介係詞這種東西也很微妙就是。在某些古老的印歐語裡往往只是名詞的格的變化而罕用介詞。)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,先前和某友人討論漢語問題,提到「語素」的概念。那位朋友很不能接受這概念,仍認為「漢語就是一個字一個意思的」。當然我自己之前也沒認真學也只是「感覺很像回事」就接受「語素」這想法,仔細想想要拿當代漢語官話的個別詞去講清楚卻得費點功夫(當時想說明的就是單音節語素雙音節詞的這現象)。撇開漢語不論,回過頭來想想英語,有些地方似乎明確些但有些地方似乎也有模糊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