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光發音學:ㄉㄊ篇
撰文:阿傑仔 (2007-10-10)回到文章列表



Mandarin t
中文的t

English t。超級星光大道常見的發音法
英語的t
最近歌唱比賽節目大行其道 ,其中某個最受歡迎的節目,有個客座評審說到,有人在唱「天」這個字時有洋腔洋調的問題。

不知道她想說的是不是 t(或ㄉ、ㄊ)這類音的發音方式。不管是不是,我們都還是可以在這裡藉機討論一下 t 的問題。英語裡 t 的發音位置與台灣人所發的ㄉ、ㄊ的確稍有不同。大致上,這些音是舌尖音,發音時是把舌尖頂到門牙後方到其上方的牙齦之間,只是舌尖放上面一點還是下面一點,就造成了英語發音與台灣人發音之間的差異。英語的 t,舌尖頂住位置比較「上」或比較「後」,幾乎都在牙齦的地方,而台灣人的發音通常比較靠近牙齒,所以也比較下面一點。 (請參考右邊的示意圖,請注意舌尖位置, 畫得不好請見諒。XD)

現在的確很多人在唱中文歌時,都會把 t(ㄉ)與 th(ㄊ)用比較後的部位發音,在比賽節目中就有一大票,已經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。他們也許真的是有意無意間學習了英語的腔調,不知道歌唱上的發音是否有一天也會影響口語的發音,如果這是這樣,那倒是個很有趣的事情。不過既然有人對這類問題提出批評了,我想歌手雖然不一定就得要改掉或不改掉這個腔調,但至少有了一個機會去思考發音方式的問題,進而讓自己表現得更好更自然。

 




歡迎發表意見:

您的大名: 
電子郵件:  (不會公開,可不填。)
意見: 


驗證碼: 


全部共 14 個留言。全部共 1 頁。 目前顯示第 1 頁。

khara 2007-11-26 21:38:45

嗯,王力的說法......我也不很肯定。特別是以英語來說很多情況下清音都有送氣的習慣,不知道哩。
那個advanced,應該如你所說,是和前面的 /s/ 有關吧。其他情況下大概就不會太理會不規範的情形了。大概吧。
阿傑 2007-11-25 11:36:48

不過王力這段說法不知能反映出多少真實情況,送氣真的不重要到這種地步嗎?

原來日文的轉寫會有這種困擾,不過這好像主要是/d/的前面是清音/s/的問題,如果/d/前面不是清音,是不是日文就一律寫成ド而沒有這種困擾了呢?/d/前不是清音時仍有清化的現象,但這是因為在詞尾的關係,這種清化應該算表面現象,我猜大概不會被轉寫出來吧!?
khara 2007-11-22 03:45:02

感謝感謝。
因為他這說法似乎很「新穎」,和我過去所見不同。我所知例如王力還特地強調過「印度人講英語,對於清音,一般都不送氣,英國人並不認為他們發音不正確。倒反是中國人把濁音唸成清音不送氣,英國人會說我們發音不正確的。」如果照他這段所述,那麼倒該是我們的「chinglish」稍稍「正確」一點了?
英語詞尾的清化,倒是許多已被正式承認了的(德語詞尾不但清化而且還送氣)。例如過去式那個 –ed ,這還造成日本人在轉寫上的困擾。像是 advanced 到底是該機械地轉寫成 アドバンスド(因為這樣在字母對應上較整齊)還是該照發音轉寫成アドバンスト(尾巴清化了),似乎就會造成疑惑。也算一個好玩的地方。
總之很感謝阿傑的意見。維基雖說很便利而且有很多熱血人士在修訂,不過大概仍得隨時提醒自己:「參考參考就好,仍要多求證」吧。
阿傑 2007-11-21 15:13:38

這問題...,有得說了,先把想到的寫出來。

首先,有兩點應該是我還有很多研究語言的人都認同的:

1. 詞首、詞尾的濁音都很容易清化。
2. 英語的清濁的確也有送氣上的差異。

所以我想那些把英語清濁當成送氣不送氣的現象,其實本來就是很自然的。可是因為這樣,就說英語中清濁音「主要的分別」不是清濁,而是送氣,這就很有得討論了。因為雖然濁音常會清化,但是這是 phonetic 的表面現象,站在音韻系統 (phonological) 的觀點上來說他們的分別主要是送氣與否,恐怕會比較站不住腳。

另外的幾個問題:

1. 他說 p, t, k 在 s 後面與 b, d, g 失去對立,這也很奇怪,因為照很多說英語的人的語感,會覺得 s 後的 p, t, k 仍是與 p, t, k 同類的音,不會當做 b, d, g,例如他們不會告訴你 p 在 s 之後要變成 b,這種語感在一本語言學教科書裡描述過。何況有些英語方言,s 後的 p, t, k 也還是送氣很重。所以送氣與否仍是 p, t, k,送氣的因素並不造成音的區別。

2. 英語語言學的書也常提到,詞尾的清濁塞音可能清化而都變成清音,所以沒什麼區別,但是很多人會感覺到以濁塞音前的元音比清塞音前的元音要稍長,這顯然是與塞音聲帶是否振動有關。所以他們區分時仍是用聲帶振動與否,而非送氣與否。

3. 他說詞首濁音會清化,問題是在詞中間的濁音呢?如果根本沒清化,那怎麼解釋呢?

4. 照平面的音韻系統來看,還有根據歷史的觀點,都比較難說清濁比送氣還不重要。

所以我想維基那段文字當然有他的論點(例如兒童語言習得方面的證據),但也只是一種說法,他的陳述未免太斬釘截鐵了。我覺得把不同說法都一起呈現,才是編輯這些內容時比較好的做法。不知你看法如何?
khara 2007-11-20 16:54:22

這一段文字:
However, in English, the main distinction is not that /b, d, g/ are voiced, but rather that /p, t, k/ are aspirated. That is, they differ in when voicing starts. In most English dialects, /b, d, g/ are partially voiceless in some environments, such as word initially.
阿傑 2007-11-20 06:35:46

你是說哪一段啊?濁音的氣比較弱那段嗎?
khara 2007-11-20 02:28:23

離題聊天一下:
忽然發現維基上對英語還加了一段說明:
參考本頁的 Voicing in English
果真如此那真的無怪乎學英語的人會把清濁音誤解為送氣不送氣了?
這方面我了解得很少,想請教一下阿傑此說屬實否?
阿傑 2007-10-27 19:35:42

那個牙音的名稱我怎麼想都想不通,所以當時也覺得很難記。

語言接觸時,常常其中一語被當成上流的、優越的,因而影響了另一語言,雖然無法確知人們心中怎麼想的,不過我想類似「某某音比較好聽或高級」的想法應該也包含在其中吧。
khara 2007-10-25 04:06:19

我一開始誤以為英語的t、d是dental了。:D
說到這個用詞,拿「齒」來翻譯確實容易和古書用字相混,不太好。倒是古人「牙」「齒」有別(應該說是中古以後也沒那麼細分吧),認為k、k’那組是「牙音」也是很有趣的。另外我自己是一直認為「尖音」「團音」這兩個詞很生動,「尖音」嘛…就「尖尖的」,至於團音也好像嘴裡(更早之前「口」「嘴」也有別)塞了一團東西似的,「團團的」,很好玩。算個奇怪的感覺吧。
拿「聽起來比較酷」來改變發音位置(真的是英語的影響嗎?),算不算是語音演變的一種原因?(當然啦目前這情況還未必就是固定的演變。)不過有時候語音變遷那繁雜的原因反而不如結果來得有條理就是了。

阿傑 2007-10-22 23:33:33

我也覺得把梵文那幾個符號分清楚比較好,畢竟符號不同,如果念得不同,應該也比較好記吧。只是正如你說的,台灣很多人都把送氣清音去對清音,不送氣清氣去對濁音,當然就無從從更細的分別了。只是我這邊也沒有更多的資訊可以提供。

你說不該用dental是哪個部份?梵語不是也被擬測了一組dental的音嗎?說到這齒音,也順便想到,古代漢語聲韻學著作裡也有齒音,包括正齒音與齒頭音,顯然是不能跟dental混在一起說的。
khara 2007-10-19 15:56:37

翻了一下維基,才發現我用錯詞了。我不該用齒音dental才是。
The laminal alveolar articulation is often mistakenly called dental
另外維基上說今天的許多印度方言都仍對捲舌塞音 (retroflex plosive) 和齒塞音 (dental plosive,說是印地語等是真的這個音?),而且拿捲舌塞音對應英語的 t d 之類的,拿齒塞音對應英語的齒擦音(見底下表格舉例) (所以以前聽一位喇嘛說thing聽來總像是 ting ,是印度口音?而且其實也和英語的t不同?)
khara 2007-10-17 18:30:16

以前看語學的書,常拿來比較的是英語和法語(例如索緒爾他學生幫他輯的那本)。似乎也是說法語較前而英語較後。另外看書上似乎梵語還有 retroflex t 系列,也許舌位更後些?不過似乎是今天印度能區別 retroflex t 和 dental t 的也少了。
順帶提,台灣許多人讀羅馬字塞音字母pb、td、kg的習慣似乎就是拿清送氣音充清音,清不送氣音充濁音?我自己看書的感覺是,梵語有意區分出幾個發音部位上 清濁vs送不送氣 2*2 = 4 外加鼻音的每組五音(藏文發明時卻和當時標準漢語相同在濁音不分送不送氣?當然今天拉薩音又發生濁音清化了。),如此說來清音送不送氣與否應該是個重要區別才是。然而聽到別人討論時就 t 和 t' 全唸ㄊ(說是後者「吐氣多些」?),d 和 d' 全無分別,想來很不合梵文系統的感覺?當然也可能是梵語不是依照這個方法區分?例如分鬆音緊音啥的?或者實際情況更複雜?不得而知。阿傑你可有朋友對這方面比較知道的?
當然啦純就解讀文獻(純閱讀,連寫作都不必)來說,這種發音根本是完全不重要的事情(或許吧?)。單字文本背得熟,文法摸得穩,發音根本可以不管他。當然更根本的是反正古音「擬測」的前提就是得謙虛地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正確。不過純就語學來說(許多人解讀文本興趣並不在語學上),特別是人家印度古人在音學上下了如許的心力,多弄清一分或者也好一點吧?
又提到梵語的幾組鼻音,梵語有 palatal nasal 也有 retroflex nasal 也有 dental nasal,這個就我來說不但不太會唸甚至聽時也未必很能分。但最近重翻王力的書有個「江浙人如何學習普通話」的,提到江浙人仍有泥娘二母區別,唸起「牛」唸成palatal nasal自己不自知別人卻感覺很怪。倒也有趣。我自己是沒聽過這種「藍青官話」,不過倒是聽過一個安徽人(猜測是吳語區非淮語區吧)說起普通話別的都還好,就是-ng的地方都成了-n,例如他說「杭州」聽來有點像「寒州」。因為自己對吳語不熟,聽他說話時也只是以為這是吳語口音影響吧。後來才看到書上說是吳語會把-n唸成-ng,則剛好相反了。這只是自己學藝不精的問題。又,看維基的資料,李安的父親是江西德安人,是否是這個緣故他把「安」拼成Ang?然而他自己是生在台灣啊?(外省人二三代還有鄉音問題的不多吧?)也許只是拼字時較隨意吧?

阿傑 2007-10-13 07:22:45

應該是吧,但我倒不覺得有那麼酷就是了。
Tasuka 2007-10-12 11:10:34

那是故意的...聽起來比較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