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音文在台灣的網路上雖然廣為流傳,卻也引起許多人的撻伐。現在有許多網站明令禁止使用注音文,不少人對注音文更是痛恨得無以復加。不過除了無情的攻擊外,我們也可以看看注音文裡是否隱藏著什麼值得探討的語文問題。
注音文是用注音代替漢字,並且多半是把韻母去掉,只留下聲母,說穿了,就是只寫出一個字的注音中的第一個符號。不過除了比較極端的例子外,比較常見的用法是把ㄜ這個韻母去掉,因為許多表示聲母的注音符號在單獨念時本身後面就帶一個ㄜ,所以這對於閱讀文章來說還不至於造成嚴重的阻礙。例如「的」寫成「ㄉ」,「了」寫成「ㄌ」,都是應用得最廣的。
這樣的注音文令人想到日本的文字。現代的日文裡雖然經常用到漢字,但是那些只具有語法功能而無實質語意的虛詞,是只用假名來書寫的。例如標示主格的「が」、標示受格的「を」、標示來源的「から」等格標記都是用假名書寫。而早期漢字中用來表達虛詞的字,也多是由其他表示實詞的字假借而來的,例如「其」這個字本來指的是「畚箕」(象形),後來由於發音相同或相似,才借為書寫表示代詞的「其」,而代詞的語意算是較「虛」的。「或」字原是「國」之意,後來才轉為書寫虛詞的「或」一詞。現代文字中,「的」、「了」、「著」這些虛詞的韻母都是ㄜ,可是這些字都還有另一種韻母非ㄜ的讀法(ㄉㄧˋ、ㄌㄧㄠˊ、ㄓㄠˊ),並代表另一種語意較明確的實詞用法(用於「目的」、「了結」、「著火」等),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虛詞的用字也是向實詞用字借來的。借字的根據,是發音的近似與否。
這樣看來,虛詞既無實質語意,在文字中似乎就較傾向於不用具表意功能的漢字來書寫,而多半用假名或假借這種表音的方式來書寫。而注音符號作為一種標音符號,用來書寫「的」、「了」這類虛詞也似乎是很自然的。
只是這樣說還是有點問題的。注音文的起源,多數人可能會認為主要是為了節省打字的動作。而且注音文省下的多半是韻母ㄜ,而中文裡虛詞的韻母也常常弱化為ㄜ,所以注音文才會剛好常常用注音代替虛詞。目前我們可能只能保守地說,注音文跟「用表音字書寫虛詞」的情形不謀而合,但這是不是代表現代中文的書寫,也有夾用純表音符號來書寫部份詞彙的傾向,還不得而知。
不錯喔,有偶要滴東西,繼續加油!!乾八爹!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