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幾年來,有些人在網路上對漢字字形爭議發表了一些看法,並引起某個程度的討論,然而這些文章往往犯了一個毛病:作者只憑自己在台灣的書寫習慣,就認為其他地區的漢字字形是錯誤的(主要是指繁體,簡化字另當別論且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),或把台灣官方字形標準奉為唯一的漢字正統,並將與之違背者視為異端。這其中,有把傳統宋體「靑」字下方認作日本貨幣單位的,甚至還有把對岸繁體字體指為「假繁體」的。這些說法,其實是違反事實的。
本文要指出兩點:第一,中國大陸出產的繁體字形,若有和台灣標準不一致的,其實絕大多數只是在異體字上的選擇有所不同。第二,台灣官方所定的標準字形其實不見得如許多人想的「正統」。
漢字具有悠久歷史,許多字都已發展出多個字形相異但用法相同的異體,而且有些字擁有的數個異體都相當通行。以某些人認為的「假繁體」為例,「」字只不過是「」字從古至今常見的異體,另外「麪」的字形也很常見,台灣教育部文件甚至指出「麪」字才是本來的寫法,只是為了避免人們將「丏」(ㄇㄧㄢˇ)誤作「丐」,才規定採用「麵」的字形。而「」或「」不但並非假繁體,甚至還是台灣庶民文化的一部分:
台灣教育部和中國大陸繁體字體所做的,都只是從各種通行異體中選擇一個,以便字形統一,但這不代表其他異體是錯的或「假」的。各地繁體字形標準的不一致,只是反映他們對於異體的取捨有所不同而己,就這點而論,並沒有哪一方比較優越或更能代表「繁體字文化」。
同樣的情形發生在「冊」與「册」、「啟」與「啓」、「產」與「産」等、「裡」和「裏」、「峰」和「峯」等字形上,只是由於 Unicode 區分了這些異體而不混淆,因此即使使用台灣以外的字體,在繁體文章中也通常看不到這些相異於台灣標準的字形。而且,這幾組字中,有些簡體字體中的字形反而在歷史上較常見或較近似小篆字形(例如「裏」、「峯」等),根本沒有什麼文化入侵的問題。
以下將中國大陸所製繁體(Droid Sans Fallback 字體)和台灣標準字形(微軟正黑體)並列,同時對照歷史上的寫法,即可看出這些所謂「假繁體」和台灣標準字形都是漢字歷史的一部分:
Droid 字體 | Droid 字體對應異體 | 台灣官方標準 | 台灣標準對應異體 |
---|---|---|---|
褚遂良《哀冊》 | 趙孟頫《與中峰札》 | ||
趙孟頫《與彥明帖》 | 《康熙字典》 | ||
俞和《急就章釋文》 | 《康熙字典》 | ||
趙孟頫 《太平興國禪寺碑》 | (中間作「田」) | 《康熙字典》 (中間作「由」) |
另一方面,如果非得以「道統」的角度來看待,台灣標準字形有許多其實稱不上「正統」。
我們在是誰寫錯字(二)裡曾提過,台灣教育部規定的「寺」字是違背楷書歷史的。以下是各書家的「寺」或「時」字,「寸」之上的部分全都作「土」。然而根據教育部的意見,這個部分並非源自「土」字,所以要改成「士」。這個說法大有問題,第一,「寺」的上半部最早也不是「士」,而是「ㄓ」(即古「之」字)。若說寫成「土」是錯的,那麼「士」一樣是錯的。第二,教育部說許多其他非源自「土」的字形都變成「士」(例如「吉」字),所以「寺」上方也要寫成「士」,然而「去」上方和「封」左上也作「土」,根據《說文》這些部件也都並非源自「土」字,何以教育部字形仍作「土」形?第三,「寺」字從隸書、楷書至今,字形早已定型,當代各國漢字標準也都採取「土」形,唯獨台灣不同。就連教育部自己的《異體字典》列出的古今各種異體,也不見任何上方為「士」的寫法。如果真要談「繁體字文化」,那麼台灣教育部的字形不正有失尊重?
柳公權 《玄秘塔碑》 | 歐陽詢 《化度寺碑》 | 米芾 《跋殷令名碑》 | 趙孟頫 《膽巴碑》 | 王羲之 《快雪時晴帖》 | 趙孟頫 《無逸帖》 |
台灣國字標準字體(楷體與宋體) |
再以「肉」字旁為例,「肉」在作偏旁時變成了「月」,根據教育部規定,這個偏旁中間的兩橫必須作點和挑(如下圖最右方的「肖」)。這個規定的用意是為了區分「月」和「肉」,然而在隸書和楷書中的這兩個偏旁時早已合流。雖然有些書法作品的肉字旁的確在中間有寫成點和挑的情形,但大致上是出現於行書或行楷而非楷書,因為「月」在左,為了讓最後一橫能帶到右上方的其他筆畫,自然會有往右上的行書筆勢。以下各書家作品和康熙字典用字,全都寫作中間兩橫的「月」,顯然這種寫法已定型,相較之下,教育部字形與此明顯不同,再加上不適當的左撇,使得字形美感盡失,這又如何能代表漢字傳統?
歐陽詢 《九成宮醴泉銘》 | 趙孟頫 《臨蘭亭序并跋》 | 宋高宗 《嵇康養生論》 | 《康熙字典》 | 台灣官方標準 |
再舉一例,在台灣標準中,「充」、「棄」的上半部「ㄊ」第一筆刻意與下方連筆,亦違反楷書字形結構。
歐陽詢書 台灣標準
本文的用意並非比較什麼樣的字形更加「正統」,而是希望呈現一個觀點:任何一時一地由少數人定出的規範都不能代表整個漢字傳統,官方規範固然在現代有一定的必要性,例如教學上的需求等,但漢語、漢字的歷史豐富而多元,人們不應將死板的官方標準用來當作文字「正」、「誤」的唯一準則。從官方標準是否被遵循的角度來看,固然有「尊重」與否的問題,但官方標準絕對不是不能被挑戰的,我們也不應只根據自己的習慣來狹隘地評斷文字的多元樣貌。
不同字形:尤其是細明體和宋體──應作隸書和楷書的區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