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教育部對漢字字形有一套規範,叫做「國字標準字體」。這套標準不止涵蓋楷書,而且還提供了宋體、黑體、隸書的標準字體。 Windows 為了符合這個標準,曾經推出「新細明體更新套件」。Mac 系統內建的標楷體與 Mac 版 Microsoft Office 附送的新細明體也是來自這個標準。
標準字體當然有規範字形的作用,在現代似乎是有某種程度的必要性,不過教育部這套標準有許多「特別」的規定,經常讓學生和老師感到困擾,而市面上大部份的字體也並不完全符合這個標準。
當然,制定者對於文字考證的用心是值得肯定的,但是某些實際做法是否適當倒是值得討論。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,來說明「國字標準字體」與傳統字形或一般寫法的不同之處。下面這幾個字都有「木」在下方:
趙孟頫 《無逸帖》 |
俞和 《急就章釋文》 |
歐陽詢 《九成宮醴泉銘》 |
王羲之 《孝女曹娥碑》 |
楷書字體 |
「木」字最後兩筆本來應該是是撇和捺,不過從上方的文字可以看出,在傳統楷書中「木」放在下方時這兩筆往往變成了左點和右點。至於上面的楷書字體則保留「木」的原樣。
不過在「國字標準字體」裡卻規定,若「木」在下方,撇與捺就要變成向左的短撇與向右的頓點:
從以上來看,在傳統楷書中如果「木」在下方,常常會把最後兩筆寫成左點與右點,而傳統印刷字體雖然沒有區分單獨使用的「木」與在下方的「木」,但至少是維持「木」的原樣而沒有標新立異;另一方面,「國字標準字體」在這個地方使用短撇與頓點卻是一般楷書少見的。楷書字形千餘年來具有某種約定俗成的規則,但國字標準字體在許多方面並沒有遵照這樣的傳統,而是基於某些理由採用了獨特的規定,因此它常與一般的寫法脫節,大家照著經典碑帖學來的字反而不合標準,還得另外花費工夫去調整配合才能符合規定。「國字標準字體」也是造成台灣字體與其他漢字使用地區所用字體不一致的原因之一。
其他的問題,我們下次再繼續說。
說來有意思,最近我們大陸這邊教育部發布了一批新規定的漢字。其中把大部分的木字偏旁的底部都規定為撇捺,比如“亲”(親)、杀(殺)字,這樣兩岸的印刷體筆畫規定剛好相背離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