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手寫楷書之外,台灣教育部還對印刷用的宋體字做了規定。在「國字標準字體宋體母稿」中,列出了所有常用字與次常用字的標準宋體字形。這套標準宋體與傳統宋體有相當的出入,我們在此舉出其中的一些問題。
這些改變其實是很值得檢討的。雖然這樣達到了印刷與手寫的一致性,但就如「站不穩的字」裡所提到的,手寫楷書與印刷體的筆畫結構根本不同,楷書橫筆都向右上傾斜,宋體卻是「橫平豎直」,即使要訂定宋體的標準,也應該就標準字形部件的增減來做調整,而非連宋體的基本筆畫細節都加以破壞。以「口」字為例,下方的橫畫超出右邊的豎筆後,即破壞了宋體講求對稱均衡的特性。又如「瓜」字,由於中間的豎筆與其下的挑筆在手寫中是連成一筆,所以其標準宋體也被改成右圖的字形,下方的挑筆與一點完全偏在右邊而使結構極不均衡。而「辵」字旁的筆畫也是相當怪異。
至於「言」字與「宋」字的第一筆在傳統宋體中作橫筆或豎點,而非如楷書中的的點,似乎相當奇特。不過看看「言」的小篆字形 (隸書的情形也類似),第一筆即是橫筆,傳統宋體與之相同,而「宋」的第一筆在小篆中作直畫,傳統宋體也作直畫處理,可見傳統宋體並不是胡亂改動的。傳統宋體捨棄歪斜的點而取橫畫或直筆,講求結構平衡的用意相當明顯。不過,教育部的標準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。
更誇張的是,國字標準字體的草字頭,在宋體中成為了右圖的模樣,兩個豎筆是傾斜的。這種傾斜法是楷書的特性,例如「口」字楷書即是上寬下窄,但是在橫平豎直的宋體中還這樣處理就令人匪夷所思了。由此看來,標準字體的制定者對於宋體是缺乏了解的。
傳統宋體的字形設計歷經數百年的發展,其中具有相當多的巧思,可惜在今天並未得到足夠的尊重。事實上,手寫體與印刷體原本就是不同的字體,文字教學應該以楷書進行,至於印刷體則應該是發揮創意與美感的地方,兩者並不衝突。除了楷書、宋體之外,教育部還公布了「方體母稿」與「隸書母稿」,甚至也有制定小篆標準字體的計畫,企圖將一切標準化,其必要性實在值得商榷。
緣哥:是啊,內八草頭原本就是違反設計原理的。